两年时间里,一家名为“法治传媒网”的假网站背靠山寨组织“中央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”,大肆鼓吹自己的“中央背景”,并打着“宣传合作”、“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解决问题”的旗号收取费用。“中心”也依托该网站进行虚假宣传,相互“站台”,轻易骗得1000余万元“捐款”。
是什么让受害者对假网站、假机构深信不疑,屡屡中招?
扯“虎皮”骗走了1000多万元
2015年8月,江苏某科技公司总经理校某通过朋友结识了一名自称是 “前国家领导人的外甥”的陆某。陆某告诉他,自己正在筹建一个正部级单位“中央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”,负责人何某是“前国家领导人的秘书”。由于还在筹建中,需要向社会筹集资金。如果校某能够出资,不但能实现“为国家做些事情并帮助更多人”的心愿,还能获得一个正式的国家事业编制。
陆某红色的工作证上赫然印着党徽,通过“法治传媒网”,校某也核实了他和“中心”的真实性,很快同意捐款。随后,校某又在北京参加了“面试”,见到了“中心”负责人之一的楚某,他给校某的感觉“就像一名高级官员”。
捐款500万元后不久,校某收到了“中心”任命他为“大案调研室调研员”的任命函。此后,陆某便不再联系他。2016年2月,意识到可能上当的校某要求退还捐款,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拒绝。
与他遭遇类似的还有上海一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陈某。2015年9月,楚某等人以同样的方式让陈某捐出了500万元。当陈某意识到可能受骗后曾想报案。但陆某让他上“法治传媒网”查“中心”的来头,并称“如果报案会得罪中央领导,对他没有好处”。看到对方如此“背景深厚”,陈某只好作罢。
“中央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”以及所谓的大项目纯属子虚乌有,为何骗局能屡屡得手?警方侦查发现,除了何某、楚某等人高超的“忽悠”技能外,正是他们假借“法治传媒网”扯起的“虎皮”助长了“公信力”。
假网站上演“障眼法” 借“合作”“伸冤”之名敛财
2013年12月3日,邓某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。同年12月19日,未经工信部门、公安机关备案以及业务主管部门批准,公司下属的“法治传媒网”使用虚假的ICP备案号上线运行。
长期以来,“法治传媒网”主要内容是转载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以及刊登各地的法治新闻。乍一看上去,无论是页面的设计还是刊载的内容,都像一个正规的政法类新闻网站。
2014年,邓某结识了楚某后,提出将“法治传媒网”挂靠到“中心”的想法。
一个是急于寻找靠山的假网站,一个是想装点门面、增加公信力的山寨组织,“中心”与“法治传媒网”一拍即合。随后,楚某签发了同意“中心廉政调研室(筹)”作为“法治传媒网”主办单位的函。邓某还被任命为“中心廉政调研室网管处副处长”。
为了增加公信力,2015年10月,邓某在网站首页“关于我们”中发布“中心”介绍,捏造了大量“中央背景”,并开通了“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证查询窗口”。楚某还给邓某提供了捐赠函,称如拉来捐款,可给她15%至20%的“介绍费”。
办案民警讯问时还发现,网站还与“涉诉、涉访、有可能涉及冤假错案的群众”签订协议,帮助解决问题,收取一到两万元的费用。相关书证显示,她还向“中心”申请创办《法治廉政调研内参》,获得何某及楚某的批准。
案发后,警方在邓某的住所发现了300多本私印的新闻工作证以及十多枚已经印制好的网站地方渠道印章。
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,互联网乱象频现,一度出现了大量冠以“中央”“中国”“全国”名头的网站、网络群组和账号,其中绝大部分与中央国家机关及全国性社会团体毫无关系。这些网站发布的内容良莠不齐、真假难辨,极易混淆网民视听,部分网站和账号更是打着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旗号实施诈骗、敲诈勒索。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!
编 辑 | 丁 磊 审 核 | 马江涛
来 源 | 人民网
-END-
好文!必须点赞
留言通道
发送成功之后,我们会尽快回复您!
Online Consulting